两家公司周日表示,瑞银集团将以 30 亿瑞士法郎(30.3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瑞士信贷。
根据全股票交易的条款,瑞信股东每持有 22.48 股瑞信股份将获得 1 股瑞银股份,总对价为 30 亿瑞郎。
由于担心未能保护储户会引发新的全球银行业危机,瑞士政府已迫使其竞争对手瑞银集团收购陷入困境的瑞士信贷银行。
经过一个周末的疯狂谈判,瑞士政府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在瑞士央行向瑞士信贷提供的 540 亿美元贷款未能阻止其股价急剧下滑的情况下达成协议。
瑞士总裁 Alain Berset 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瑞银收购瑞士信贷是最佳解决方案”。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周日回应称,欧洲央行希望瑞士促成的对瑞士信贷的救助将恢复金融市场的平静,但仍准备在必要时通过贷款支持欧元区银行。
[ Are banks on the edge of another 2008-style precipice? ]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瑞士国家银行已同意向瑞银提供 1000 亿美元的流动性额度。
他们补充说,瑞银还同意软化一项重大不利变更条款,如果其信用违约利差上升,该条款将使交易无效。 知情人士称,重大不利变更条款适用于交易签署至完成期间。
知情人士说,两家银行之间的联系有限,条款受到瑞士国家银行 (SNB) 和监管机构 Finma 的严重影响。 他们补充说,美联储已同意该交易。
然而,有人批评通过阻止瑞银股东投票来规避正常公司治理规则的计划。
[ ECB backed itself into a corner ahead of interest rate hike ]
Ethos Foundation 的首席执行官 Vincent Kaufmann 代表拥有瑞士信贷和瑞银 3% 至 5% 股份的瑞士养老基金,他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绕过股东对该交易进行投票的举动是公司治理不善的表现。
“我不敢相信我们的成员和瑞银股东会对此感到高兴,”他说。 “我从未见过采取过这样的措施; 这表明情况有多糟糕。”
自周三以来,双方一直在与监管机构进行讨论,当时瑞士信贷要求瑞士央行为其提供 500 亿瑞士法郎(505 亿欧元)的紧急信贷额度。
当这一支持未能阻止其股价下跌并阻止惊慌失措的客户撤回资金时,央行在担心该国第二大银行的生存能力后介入,强制合并。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上周晚些时候瑞士信贷每天的存款流出量超过 100 亿瑞士法郎。 去年最后三个月,客户从集团撤出 1,110 亿瑞郎。
周六晚上,瑞士内阁聚集在伯尔尼的财政部,听取了政府官员、瑞士央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和银行业代表的一系列介绍。
知情人士称,政府计划推出立法,绕过瑞银股东通常需要的六周咨询期,以便立即敲定交易。
知情人士称,该交易的框架由瑞士监管机构设计,旨在为该国的银行系统提供最大的稳定性。 瑞士当局已经获得美国和欧洲相关监管机构的预先批准。
两名知情人士表示,瑞银将大幅缩减瑞士信贷的投行业务,使合并后的实体在合并后的集团中所占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谈判人员已将瑞信的代号命名为 Cedar,将瑞银的代号命名为 Ulmus。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英国《金融时报》早些时候曾报道称,瑞银正在寻求政府的让步和保护,尤其是针对瑞士信贷的任何未决法律案件和监管调查可能导致罚款或损失。 然而,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它不太可能因任何资产损失获得赔偿。
瑞银还希望被允许分阶段提出根据管理全球最大银行的全球资本规则它可能面临的任何额外要求。
[ The week the shockwaves from Silicon Valley Bank’s collapse were felt around the world ]
在沙特国家银行和卡塔尔投资局向瑞士信贷注资近 30 亿瑞士法郎作为 40 亿瑞士法郎融资的一部分之后几个月,与瑞银达成了交易。 他们是该银行的两个最大股东,共同拥有 17% 的股份。
瑞士央行、瑞银、瑞士信贷和 Finma 均拒绝置评。
尽管欧洲央行一再保证欧元区 20 个国家的银行稳健,但投资者一直担心瑞士信贷的崩溃对欧元区银行的影响。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女士重申,欧元区银行“具有弹性,拥有强大的资本和流动性头寸”,但表示央行已准备好在必要时介入。
“我们的政策工具包配备齐全,可以在需要时为欧元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保持货币政策的平稳传导,”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欧洲央行过去曾向银行提供超低息、多年期贷款,称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以及紧急流动性援助,欧元区 20 个国家中央银行可针对更广泛的抵押品的调色板。
拉加德女士对“瑞士当局迅速采取的行动和做出的决定”表示欢迎,这些决定促成了瑞士信贷对瑞银的收购。 “它们有助于恢复有序的市场状况和确保金融稳定,”她说。 – 版权所有英国金融时报有限公司 2023/其他报道:卫报/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