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的第二部分,涉及 450 名新受试者,研究人员给每个参与者 72 首情感歌曲的描述,表达的感受包括“轻蔑”、“自恋”、“灵感”和“好色”。 为了进行比较,他们还为参与者提供了描述对话互动的提示,其中有人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例如:“一位熟人正在和你谈论他们的一周,并表达了一种怀念的感觉。”)总体而言,受试者感受到的情绪深深植根于“音乐是什么”,也是那些让人们感觉更在谈话中相互联系:爱、快乐、孤独、悲伤、狂喜、平静、悲伤。
帮助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家马里奥·阿蒂-皮克 (Mario Attie-Picker) 发现结果令人信服。 在考虑了这些数据之后,他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想法:也许我们听音乐不是为了情绪反应——许多受试者报告说悲伤的音乐虽然很有艺术感,但并不是特别令人愉快——而是为了与他人的联系感。 应用于悲伤音乐的悖论: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并不是对悲伤的直接欣赏,而是对联系的欣赏。 Knobe 博士和 Venkatesan 博士很快就加入了。
“我已经相信了,”Eerola 博士在得知这项研究后说道。 在他自己的研究中,他发现特别善解人意的人是 更有可能被移动 通过陌生的悲伤音乐。 “他们愿意沉浸在音乐带给他们的这种虚构的悲伤中,”他说。 这些人也表现得更 显着的荷尔蒙变化 回应悲伤的音乐。
但是悲伤的音乐是分层的——它是一个洋葱——这个解释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我们与谁联系? 艺术家? 我们过去的自己? 虚构的人? 悲伤的音乐怎么能“无所不包”呢? 艺术的力量不正是源于它超越概括、扩展经验的能力吗?
研究人员一一承认他们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和现有工作的局限性。 然后 Attie-Picker 博士为他们的结果提供了一个不那么哲学的论据:“感觉是对的,”他说。
制作的音频 艾德丽安赫斯特.
1684506121
2023-05-19 13: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