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同事希里安·墨菲的对话中,玛格特·罗比表示,她创作芭比娃娃角色的原型是那些感觉不到自己内心声音的人,因为他们往往很少反思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并不是什么例外,因为一小部分人表现出了这种缺失,这激发了这位澳大利亚女演员的灵感。这就是最近所谓的无语症。
内心的声音或内在声音是默默伴随我们日常反思、决策和心理过程的叙述。它可以表现为对话,当我们自言自语时,也可以表现为以单词或短语形式出现的口头想法。
良知的声音
这种内在语言与意识直接相关,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涉及关注我们的想法、情绪、感觉和知觉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它还涉及反思我们的经历和对我们作为个体的基本理解的能力。
针对明显脑损伤患者的大脑进行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已将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科学家观察到,意识与左半球有关,左半球在约 88% 的人的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根据研究,左半球受损而患上失语症(无法理解语言、无法自我表达,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患者也会失去内心的声音。
其中一位年轻的美国人劳伦·马克斯在一本书中说,在她从精神障碍中恢复的过程中,她对现在、过去和未来缺乏认识。“当你无法听到内心的声音时,很难获得自我意识(个性和/或偏好),”她解释道。
临床心理学家 Claude S. Moss 这样描述他的经历:“我没有能力思考未来,预测未来或感知未来,也没有能力担心未来。至少不能用语言表达。据他供述,在住院的最初几周,失语症一直存在。
有趣的是,聋哑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这种内在的语言。如果一个人天生没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他或她会用手势、手势或图像来表达自己。但相反,如果他后来失去了这些感觉,内在的声音确实可以以声音的形式存在。
没有内心的声音会产生什么影响?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有些人就是缺乏内心的声音。这导致我们探索这种声音可以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最近的一项研究使用“内部语言种类问卷”(VISQ) 解决了这种变化。VISQ 评估的因素包括对话性(维持内部对话的体验)、凝练性(内部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的简洁性)和其他特征。
研究参与者完成了四项练习,旨在探索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特定认知任务的表现,包括言语记忆测试、韵律检测、任务切换期间的行为控制和类别感知测试。
VISQ 评估的内在声音较弱的志愿者在判断两个图像的名称是否押韵以及口头记忆练习中得分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参与者大声说话来解决问题时,这两项任务的表现差异消失了,这表明在这些情况下使用内部和外部语言的有效性是相同的。
它能被训练吗?
了解了内心声音的重要性之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能不能培养这种能力?成年人不行,因为心理“对话”是在儿童早期随着大脑中一个叫做背侧语言流的特定部位的发育而出现的。但孩子们确实有时间来加强这种能力。
研究表明,内心声音是从我们与自己的大声对话演变而来的。此外,其他研究表明,它保留了与可听语言表达相似的语言特征,例如语音、句法和语义。
研究内心的声音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内心的复杂性,还能在教育或心理治疗等领域有实际应用。了解内心的声音从童年到成年如何发展和运作,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认知,并为提高我们对思维过程中这一独特工具的理解和使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本文最初发表于 对话**
1717807430
#你会自言自语吗或者你关闭了内心的声音
2024-06-07 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