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投票,极右翼国民联盟旨在组建政府

然而,选举制度使得很难估计国民议会 577 个席位的准确分配情况,最终结果要到 7 月 7 日投票结束才能知道。 “我们将赢得绝对多数,”勒庞周三接受报纸采访时表示,并预测她的得意门生、28 岁的乔丹·巴德拉将成为总理。她的政党有一个高支出的经济计划,并寻求减少移民。 如果国民阵线确实赢得绝对多数,法国外交可能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马克龙——他曾表示将继续担任总统直到2027年任期结束——和巴尔德拉争夺代表法国发言的权利。 6 月 29 日,法国国民在洛杉矶法国中学参加法国立法选举第一轮投票。照片:法新社 法国 美国在战后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共存”时期,即总统和政府来自对立的政治阵营,但没有一次国家最高权力的竞争中出现过如此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巴德拉已经表示,他将在全球问题上挑战马克龙。法国可能会从欧盟的支柱变成欧盟的眼中钉,要求欧盟减少法国对欧盟预算的贡献,与布鲁塞尔就欧盟委员会的工作岗位发生冲突,并推翻马克龙要求欧盟加强团结和加强国防的呼吁。 国民党若大获全胜,也会使法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变得扑朔迷离。勒庞历来都是亲俄派,尽管该党现在表示将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入侵,但也设定了红线,比如拒绝提供远程导弹。 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党以 33% 比 36% 的民众选票遥遥领先,仓促组建的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以 28% 比 31% 的得票率位居第二,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以 20% 比 23% 的得票率位居第三。 新人民阵线包括多个党派,从温和的中左翼政党到极左翼、疑欧派、反北约的政党“法国不屈党”,该党由马克龙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让-吕克·梅朗雄领导。 尼斯大学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文森特·马蒂尼表示,由于选举的运作方式,很难预测民意调查数字将如何转化为国民议会的席位。 6 月 8 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在巴黎爱丽舍宫等候美国总统夫妇抵达。照片:法新社 如果候选人赢得其所在选区的绝对多数票,他们就可以在第一轮选举中当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多数选区都需要进行第二轮选举,所有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至少 12.5% 登记选民选票的候选人都可以参加。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获胜。 “如果参与程度很高,可能会有第三或第四个政党加入到这场斗争中。因此,当然存在投票分裂的风险,我们知道,分裂投票有利于国民联盟,”马蒂尼说。 几十年来,随着极右翼势力逐渐获得支持,每当极右翼势力接近国家权力时,那些不支持它的选民和政党就会联合起来反对它,但这次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马蒂尼表示,没有人知道马克龙阵营的候选人是否会考虑退出第二轮选举,以便让左翼对手有机会击败国民阵线,还是相反。 勒庞和巴德拉一直试图让其政党的形象更容易被主流接受,例如谴责反犹太主义。勒庞的父亲让-玛丽·勒庞是国民阵线前身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人,曾公开发表反犹太主义言论。 但批评人士表示,国民军对犹太人的拉拢只不过是借口,让它可以否认种族主义指控,同时不断污名化穆斯林和外国人。 1719712574 #法国投票极右翼国民联盟旨在组建政府 2024-06-30 01:42:19

在欧盟投票中惨败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于 6 月 30 日提前举行议会选举 | 世界新闻

新德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 报道,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解散了法国议会和国民议会,并要求提前举行选举。此前,出口民调显示,法国政党在周日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惨败。 初步估计,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RN)获得31.5%的选票,是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得票率的两倍多。复兴党以15.2%的得票率勉强获得第二名,而社会党以14.3%的得票率位居第三。 国民阵线领导人乔丹·巴德拉在出口民调结果公布后的庆祝演讲中呼吁马克龙解散法国议会。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 报道,巴德拉表示:“对于现任政府来说,这次史无前例的失败标志着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后马克龙时代的第一天。” 与此同时,马克龙在长达一小时的全国讲话中宣布,将解散法国议会下院并组织议会选举。马克龙表示,选举将分两轮进行:第一轮将于6月30日举行,第二轮将于7月7日举行。 马克龙在周日的声明中表示:“我决定通过投票,把议会未来的选择权交还给你们。因此,我今晚将解散国民议会。” 法国总统说:“这个决定是严肃的、沉重的。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信任的表现。相信你们,我亲爱的同胞们。相信法国人民有能力做出最公正的决定。” 法国实行议会选举制,选举国民议会(下议院)的577名议员。 该国总统是通过单独选举产生的,预计要到 2027 年才会再次举行。 包括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在内的“集体主义”联盟未能在 2022 年举行的立法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被迫寻求外部援助。 欧盟选举是世界第二大民主选举,规模仅次于印度选举。欧盟各地有近 4 亿选民,选民将选出 720 名欧洲议会议员,范围从北极圈到非洲和亚洲的边界。 这些选举的结果将影响气候变化、国防、移民以及与中国和美国等主要参与者的国际关系等全球问题的政策。 2024-06-10 01:58:00 171801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