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精彩的台湾爵士乐新专辑推荐:苏郁涵、 Michael Wang、罗妍婷,满足爵士老饕们的聆乐欲望- 第1 页

文:林华劲 台湾的爵士乐严格来说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受限于资讯流通的不足,并未在实质意义上有较大的进展。 然而,在90年代末期至今,许多前辈在前往国外取经返乡后积极展开爵士教育与推广,不仅开始有爵士乐营队与爵士音乐节的出现,也在大专院校开设爵士乐课程。受爵士乐吸引而想学习的年轻世代,因此不再因资源匮乏所限,得以深入而多元地研习。 在经过20多年的累积后,近年台湾的爵士乐坛显得蓬勃而有朝气。不仅接触爵士乐的年龄层,因为爵士教育资源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前赴欧美求学深造的人数也一直上升。 部分音乐家在国外打拼并取得亮眼的成绩,部分音乐家则在本地深耕也持续推出佳作,这回《爵症》要推荐三张近期发行的台湾爵士乐优秀之作,满足爵士老饕们的聆乐欲望! 1. 苏郁涵《自由的姿态》(Liberated Gesture) 我自己算是铁琴手苏郁涵的资深乐迷,非常喜欢她一手建造专属于她的声响世界。 在乐团声响上,《孤独飞行》(Flying Alone)、《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两张专辑由小号主导旋律、吉他与铁琴共同铺陈和声的编制,再转换到《城市型动物》(City Animals)中独挑和声大梁,让萨克斯風与小号交织旋律的声响,作品自丰富的画面感转化为躁动而激昂的强烈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纽约街头瞬息万变的情境中。 而《自由的姿态》是苏郁涵在疫情结束后发表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她再度回到与另一个和声乐器搭档,并由单一管乐主导旋律的编制,然而这次和声乐器的选择是钢琴,而管乐的选择则是萨克斯風。 因应新作品的高复杂度与声响取向,苏郁涵邀集萨克斯風手Caroline Davis、钢琴手Matt Mitchell、贝斯手Marty Kenney以及鼓手Dan Weiss这般星光熠熠的纽约爵士明星阵容加入。 不难想像苏郁涵在此次的音乐呈现为何需要钢琴,她的新作品有着缜密的节奏设计与不同拍号的串接,搭配复杂甚而无调性的和声色彩,佐以厚重的低音线条,亟需一个能在各方面拥有铺天盖地想像力与驾驭能力的钢琴手协助。 身为纽约当代最具创造力的钢琴手之一,Matt Mitchell不论是在11/8拍的〈Character〉中自由来去的即兴,还是在〈Naked Swimmer〉中以块状和声与苏郁涵充满残响的铁琴应和,或是在献给美国作家Joan Didion的作品〈Didion〉中,以飞快的7/8拍琶音制造的音墙,都是两人音乐契合度十足的证明。 而在各种复杂拍点中仍能保有高度音乐性的Dan Weiss,更对于乐曲的呈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Hi-Tech Pros and Cons〉的结构由不同拍号的多个小节串起,且在这些拍号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切割,然而Dan Weiss完全未受这样繁复的结构限制,仍在上面写意地叠加不同的拍点与重音错置,搭配贝斯手Marty Kenney时而对齐主旋律切分方式,时而即兴织就的线条,让乐曲在即兴片段中不为原先设定的节奏所囿限,提供演奏者更自由而有机发展的空间。 苏郁涵正是在这样强大的节奏组支撑下,交出堪称完美的即兴成果,听她在这首曲目视小节如无物纵横来去的模样,岂不正是专辑名称「自由的姿态」的展现? 当然,提到「自由的姿态」,不能不提苏郁涵维持她先前作品的传统所交出一系列名为《自由的姿态》的三部组曲。 自抽象画家Hans Hartung汲取灵感,这部由四重奏呈现的组曲先以〈Arc〉起始,从钢琴完全无节奏的混沌渐次过渡到钢琴与铁琴合奏的大跨音程,再行进至三拍摇摆片段。 第二段的〈Tightrope Walk〉则如同曲名般有着高度的张力与刺激感,并在第三段回到流动性强、具有磅礴美感的〈Hartung's Light〉。 苏郁涵的新作品无疑又迈向了全新的方向与高度,实在让身为乐迷的我非常替她开心。 而近年她在纽约的发展也更为顺遂,先后接获融合中东音乐的小号名家Amir ElSaffar、前卫萨克斯風手Quinsin Nachoff、钢琴手Vijay Iyer的演出或录音邀约,使她在纽约音乐圈可说是到达台湾少有人能企及的成就。 如果你还没接触过她的音乐,不妨就从《自由的姿态》开始吧! 2. Michael Wang(王于维)《My Influences》 大多乐迷对长号在爵士乐的既定印象,往往与硬式咆勃(Hard Bop)连结,想像的是JJ Johnson、Curtis […]

《京都时令生活365日》:清明时节,在男山邂逅与爱迪生有渊源的八幡竹- 第1 页

文:微笑编辑 弹簧 69/365清明四月十三日十三参拜――不能回头的渡月桥 「既然是去求智慧,回程就绝对不能在走过渡月桥时回头。」这是小时候,父母亲告诫我的话。十三参拜是在旧历三月十三日前后,为虚岁十三岁孩子所举行的祝贺仪式。祈求孩子的福气及开运,是前往寺院参拜最常见的形式。尤其是京都岚山虚空藏法轮寺的十三参拜仪式颇负盛名。据说虚空藏菩萨是第十三位诞生的菩萨,主宰智慧与福德。 京都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会身上正式和服,来此求取智慧。参拜完的归途上,还有有一个重要传统,若在渡月桥上回头,求得的智慧就会全数返还。看着孩子带着紧张神情,一心一意地走过渡月桥的身影,宛如迈向成年的仪式。想到是一项为了孩子成人的幸福而祈愿的仪式,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弹簧70/365清明四月十四日早晨新鲜采收的竹笋 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Photo & text: Aki Miyashita 京都是竹笋的产地,很容易买到早上鲜采的竹笋。其口感鲜嫩多汁,有着纯净的美味。我会简单煮成汤或竹笋饭来品尝。随着产季到来,竹笋会逐渐长得粗壮、口感扎实,这时就改成水煮或煎炒。小时候每逢产季,餐桌上几乎天天都有竹笋出现,让我有点厌腻,但成年后却迷上了竹笋的鲜嫩滋味。 竹笋的新鲜度非常重要。幸好,每年都有亲戚会送上一批早上鲜采的竹笋,让我在收到后能立刻料理。由于格外新鲜,所以无须加入米糠去除苦味,直接水煮即可。清甜的鲜笋,不用任何蘸料就很美味。每当收到竹笋,也是庭院中的山椒木开始萌芽的时期,所以准备晚餐时,我会加一些山椒嫩叶来入菜,煮成整桌竹笋大餐。 弹簧 71/365清明四月十五日假日,试着在植物园迷路 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Photo & text: Mitsuko Morishita 位于北山站和北大路站之间的京都府立植物园,拥有大片草坪广场、温室、玫瑰园和樱花林,是我常去散步的场所。虽然去过很多次,但由于平常都在地读上如棋盘般规律的地方生活,每次走入园区中央附近的植物生态园时,我总会迷失来时的方向,但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每当我走在野草覆盖、路不见路的小径时,总会惊喜地发现一些陌生的花草树木,或聆听见远处传来的鸟鸣,什么也不想地享受当天遇到的一切。 由于这座植物园的面积只有京都御所的一半大,你会如同梦醒般,转眼间走出森林。充分散步后,夏天我会到莲花池边看书,天冷时会坐在长椅上,像猫一样晒晒太阳,当身心在不知不觉间充饱电时,我会想着「好了,回家吧」,接着收心回归日常。 SPRING 72/365 清明 四月十六日从蹴上倾斜铁道至南禅寺 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Photo & text: Tomoko Tsuda 蹴上倾斜铁道,原是为了将琵琶湖水源导流至京都的疏水工程而建造,如今成为赏樱和打卡拍照的热门景点。这条倾斜铁道曾是令世人惊讶的奇景,甚至被形容为「让没有船夫的船爬上山」。乘载船只的台车,往返于这条高低差达三十六米的斜坡上,在当年是十分创新的运输方式。虽然目前已废线,但台车与三十石船经修复,而缓坡上笔直的轨道,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光景。 沿线约九十株的樱树形成了美丽的樱花隧道,呈现满满的浪漫气氛,让人得以尽情享受春烂漫。从铁道路线穿越「斜拱隧道」,就会抵达南禅寺。南禅寺境内有当时相当创新的西洋风建筑――水路阁。如今,它已成为完全融入充满历史感的风土景观中了。 弹簧 73/365清明四月十七日在男山邂逅与爱迪生有渊源的八幡竹 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Photo & text: Takuma Oshiba 一走出京阪电铁的石清水八幡宫站,男山风景一览无遗。据说,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用这座山上的竹子进行研究,成功改良了白炽灯泡。而山顶的岩清水八幡宫境内,便立着爱迪生的纪念碑。 即便是盛夏时节,山间依然凉爽宜人。一边接受绿林香气疗愈,一边感受运动量较大的登山气氛。只要乘坐「男山缆车」,在饱览壮阔的风景的同时,一口气登上山顶。一下缆车站,就能在「男山观景台」将整片京都风光尽收眼底。不远处,由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八幡竹俱乐部」店内,展售了许多由竹子手工制成的饰品、玩具、日常用品、人偶和笛子等竹工艺品。从白炽灯泡到各式竹子艺术,这座山蕴藏了许多竹制宝物。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京都时令生活365日:跟着古都节气,品味春夏秋冬》,幸福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