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文:刘智澎 编按:本文作者为新加坡人。 新加坡准备好摆脱「以莱佛士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了吗? 在靠近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的新加坡河畔,伫立着一座用白色大理石打造的莱佛士(1781-1826)雕像。英气挺拔的他叉着双手,风度翩翩,一站就是50多年。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伫立在新加坡河畔的莱佛士雕像。 附近的维多利亚剧院钟楼前,则有另一座黑色的莱佛士铜像。这座雕像的年代更久远,自1887年就站在政府大楼前的大草场,1919年才迁移到目前的位置。 如照片中所见,这两座莱佛士雕像是许多外国游客心目中的打卡圣地。如今,他们又有多一处可以「打卡」了。今年5月,国家公园局在福康宁公园为第三座莱佛士雕像揭幕。 与前面两座雕像不同的是,这次莱佛士旁边还有丹麦植物学家沃利奇博士(Nathaniel Wallich,1786-1854)「陪伴」。 公园局福康宁公园与总统府高级署长黄文义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介绍,莱佛士和沃利奇这对好友于1822年在福康宁公园的所在地,建造了新加坡第一座植物园,用于培植丁香和豆蔻等植物。 为了纪念植物园前身而设的两座新雕像,却在网路上意外引发新加坡殖民历史的一番激辩。 忽略殖民统治的阴暗面? 有网友批评,新加坡即将在明年迎来独立建国60周年,却始终无法摆脱英国殖民主义残留的「阴影」。 讽刺的是,这座新的莱佛士雕像跟前面两座一样,都出自英国艺术家之手。出资建造雕像的则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校友会的新加坡分会。 新加坡诗人魏利瑞博士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质疑,第三座莱佛士雕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象征殖民主义的塑像在世界各地逐一被拆除,却在新加坡矗立。这似乎显示我们即使过了200年的时间,对被灌输的历史仍未进行足够的重构或检讨,对本土历史和殖民主义也似乎不够敏感。」 「殖民主义是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开端。以中立的立场检视历史是懒惰的做法,殖民主义不是中立的。」 读者Samantha Lim也致函《海峡时报》指出,新加坡的历史叙事似乎忽略了英殖民统治的「阴暗面」,这不是强调殖民主义的好处就能轻易抹去的。 「殖民主义涉及征服、剥削和文化抹杀。殖民统治者为牟取暴利,掠夺原住民的资源,将他们边缘化。」 「殖民统治为新加坡带来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但也使种族等级和社会不平等现像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