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博物馆的展览名为“色彩之心”,但矛盾的是,展览以白色开始。展览以一块简单的乳白色高岭土开始,上面印有书法印章。这种粘土材料从中国东南部江西省的火山岩中提取出来,自 10 世纪以来,由中国陶工的巧手塑造而成,被制成花瓶、水罐、杯子和其他在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神圣和世俗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尽管 18 世纪从雷恩美术博物馆借来的一本长达 7 米的插图册子记录了主要的制作阶段,但“瓷浆”的惊人纯度长期以来对西方人来说仍然是个谜,他们派出使者去探访中国瓷器的作坊和窑炉。 游览开始时的原始粘土砖是由遣散会神父 Joseph Ly 于 1844 年左右收集的。 一个半世纪前,耶稣会传教士 François-Xavier d'Entrecolles 已经开始试图揭开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精致透明的秘密,这些瓷器由欧洲皇室斥巨资进口。

线条完美

必须说,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让人无话可说。这里展出的三百件陶瓷来自香港企业家理查德·坎的“竹月堂”收藏和吉美博物馆(法国最重要的博物馆,得益于卢浮宫博物馆前馆长埃内斯特·格兰迪迪埃的 6,000 件藏品的遗赠),它们线条完美,造型优雅(令人难以置信的双花瓶或莲花碗!),而且装饰精致、半透明,有时几乎肉眼看不见。一些龙、云或牡丹雕刻得非常精细,只有巧妙的灯光才能显露出它们的存在。这种精致的美学,具有极大的现代感,似乎与同时期欧洲的装饰过度相去甚远。

最初,珐琅的颜色只有几种(白色、黑色、绿色、蜂蜜色),但随着几个世纪的流逝和博物馆的建设,工匠们的调色板也不断扩大。青瓷色、蓝色、红色、黄色……这场分为九个阶段的视觉烟火秀也见证了陶瓷、手工智慧和文人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文人的诗歌为参观增添了光彩。珐琅的名称本身就充满诗意:甜美的白色或月光色、鞭打的蓝色、野兔毛棕色或鹧鸪羽毛色、茶粉卡其色……

有些技艺如今已失传,比如这种铜红,是明朝宣德皇帝 (1426-1435) 时期发明的,之后几个世纪的工匠试图仿制,却徒劳无功。至于最后一个房间中展示的清朝 (18 世纪) 花瓶上可见的奇异彩虹反射,至今仍是谜团。

“色彩之心”,展览至 2024 年 9 月 16 日,地点:巴黎耶拿广场 6 号,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 – 吉美。www.guimet.fr

1721532995
#在巴黎吉美博物馆中国陶瓷艺术家的秘密
2024-07-20 11:22:0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