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如何拯救纽约

别再想布鲁克林了。

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的黄金法则,当时艺术家迁入纽约的旧工厂开始成为一件大事。尽管布鲁克林有大量空置的工业空间,但画廊主根本就不愿意冒险去那里。如果艺术家希望出售自己的作品,他们就必须留在曼哈顿。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这太疯狂了,”刚刚出版了新书《 阁楼法则,这是一本关于开创新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艺术家的书。“但人们一直在说。”

艺术家让荒凉、无人问津的工业区重获新生,这是现代城市史上的奇迹。如今,这种现象已非常常见,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出现。但随着城市陷入令人窒息的不对称,思考它在纽约的起源和演变故事是有益的:办公区因远程工作而枯竭,而房价却飙升到超出了那些不以财富为目标的人的承受能力。我们想要和期待的城市活力将从何而来?

1977 年,玛丽莲·伍德舞蹈团的表演艺术家悬挂在 SoHo 消防梯上 © Allan Tannenbaum/Getty Images

最初的灰姑娘街区是曼哈顿市中心的一块直线地带,北边是休斯顿街,南边是运河街。在美国内战时期,这里是纽约繁华的中心,到处都是时尚的商人和作坊,还有大量妓院。五六层高的铸铁建筑密集地排列在一起,营造出建筑评论家迈克尔·索尔金所说的“一种与巴黎街道非常相似的封闭感和质感”。

如果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值得永远珍视的地方,那么,进入 20 世纪的纽约就没有耐心去欣赏这些精致的事物了。它修建了一条新地铁,将人群和商业分散开来。富人搬到了环绕中央公园的豪华大楼里,而制造商则搬到了偏远地区的大型工厂里。

纽约的这片巴黎小城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因火灾频发而被戏称为“山谷”或“地狱百亩地”,名声扫地,被服装血汗工厂和破布、机器零件供应商占领。甚至连妓院都迁往更高档的地方。

1959 年,纽约颇具影响力的规划大师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正式提交了 10 车道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的规划,该高速公路横穿该地区曾经雄伟的布鲁姆街 (Broome Street),他希望这条高速公路能被视为无与伦比的进步象征。流动性是现代城市的本质。

人们在阁楼艺术家工作室里聚会,墙上挂着画作
1960 年,艺术家兼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德·莱斯利(中,身穿浅色衬衫和深色领带)在西 22 街的阁楼派对上与宾客交谈 © Fred W McDarrah/MUUS Collection 通过 Getty Images

摩西不知道的是,或者至少他认为这不值得他关注,一大批艺术家正涌入周边社区,他们被可以几乎不花任何钱购买或租赁的大型原始空间所吸引。

如今备受推崇的铸铁建筑已是一片肮脏的废墟。分区限制规定禁止在那里居住,而且只有怪人才会想到这样做。那里没有厨房;管道、暖气和电力都是过时的。无论需要做什么,你都必须自己动手。但这些艺术家并不是在郊区长大的胆小鬼。他们不怕弄脏自己的手。

一股激励力量来自立陶宛出生的一位了不起的怪人,他就是乔治·马西纳斯 (George Maciunas),他是激浪派艺术运动的创始人,该运动或多或少弥补了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的差距。马西纳斯设想这个注定要失败的地区将重生为一个另类的、艺术至上的文明。 乔治2018 年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疯狂而非凡的故事;他是 小野洋子 以及约翰·列侬,并对安迪·沃霍尔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遗憾的是,他却是一个糟糕的文明建设者。

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在阁楼工作室里,手里拿着饮料,互相交谈
大卫·霍克尼(右)于 1972 年参加在艺术品经销商迈克尔·芬德利的纽约阁楼公寓举行的一场庆祝他的派对 © Peter Simins/WWD/Penske Media 通过盖蒂图片社
阁楼工作室里,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手拿饮料,与一位女士交谈,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瓶鲜花
电影制片人辛达·福克斯(右)于 1972 年出席霍克尼的派对 © Peter Simins/WWD/Penske Media 通过盖蒂图片社

由于在财务和文书工作方面不熟练,他曾因拖欠债务而被当地暴徒殴打致死,失去了一只眼睛,并在该社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淡出人们的视线。那时,该社区已经有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SoHo,即休斯顿南部的简称。

阁楼法则,查罗讲述了一个平行的故事。虽然麦西纳斯支持阁楼所有权,但大多数艺术家不得不租房,他们经常与房东发生争执,因为只要阁楼生活稍微流行起来,房东就会试图赶走他们。为了保护艺术家,他们求助于民选官员,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很乐意忽视这个小群体。

“政客们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被人大声呵斥,”迈克尔·科泽克 (Michael Kozek) 说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阁楼租户律师,父母都是艺术家,在阁楼长大。“艺术家们非常顽强。他们制造了很多噪音。” 1982 年,纽约通过了第一部阁楼法,制定了指导方针,使艺术家能够以可负担的租金住在指定的建筑物中。此后,该法经过多次更新和扩充。

查罗在新泽西州长大,十几岁时就意识到了这些特殊安排。他经常去这座城市攀爬建筑物和桥梁,探索废弃的地铁隧道。在其中一次非法冒险中,他发现一群艺术家住在一家前面食工厂里。他想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几年后,当他自己搬到这座城市时,他决定探索这个隐藏的不合群社会,并记录他们的故事。

他根据网上找到的地址列表开始按门铃。当然,到那时,布鲁克林的禁令早已失效。艺术家们已经渗透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旧工业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那里安静地生活了几十年,勤奋地追求着他们独特的愿景,而他们周围的城市却变成了与他们几十年前到达时截然不同的样子。

“我不会告诉你它的价格,但它非常便宜,”艺术家卡罗琳·奥伯斯特 (Carolyn Oberst) 告诉查罗,她和她的搭档杰夫·韦 (Jeff Way) 于 1975 年搬进了这个街区刚刚被称为翠贝卡 (Tribeca) 的建筑。“我们就到此为止吧。”该地区的居民很少,很难买到生活必需品;他们依靠愿意分享剩余货物的批发商。“他们会把一轮轮的布里奶酪放在码头上,知道我们会来拿,”韦说。“每个人都会去买一轮。”

一位身穿衬衫和牛仔裤的男士坐在阁楼工作室的现代皮椅上,调色板形的桌子上摆放着植物
音乐家 JG Thirlwell 在布鲁克林“Dumbo”区的阁楼工作室里 © 约书亚·查罗

在布鲁克林区一个叫做 Dumbo(曼哈顿大桥下的缩写)的街区,查罗找到了一位名叫柯蒂斯·米切尔的艺术家,他住在一个天花板高 36 英尺的前冰淇淋工厂里 40 年。“这是一个很棒的地方,”米切尔说。“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要命。但我不在乎。”(传说当地艺术家想出了 Dumbo 这个名字,因为它听起来很傻,会吓跑房地产经纪人。算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被激进分子否决后,苏荷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蓬勃发展,成为 3,000 名艺术家的绿洲——这可能是美国近代历史上最适合创意人士的时代和地方。但随着资金的涌入,这里变成了这座城市最昂贵的街区之一,而艺术家人数几乎降到了零。然而,与此同时,全市近 2,900 栋阁楼仍处于保护之中。

苏荷区复兴的首要原因在于艺术家们的专心致志、对破坏性公共工程日益增长的反感,以及最终对自发进行的社区重建过程的政治支持。如果说任何人曾经有过计划,那也只是一个小计划,或者更像是数百个同时进行的实验,艺术家们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做出改变。

当今社会,办公楼空置或经济适用房短缺等问题似乎最难重现这种现象。经济状况要跌到何种程度,普通民众才能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查罗写这本书的部分灵感来自他想为自己找到一间阁楼,但他从未如愿。他估计自己晚了大约 10 年才找到。最后的边疆是布什维克,这是布鲁克林的一个街区,20 年前这里犯罪猖獗、混乱不堪。现在这里是纽约最接近 1970 年代苏荷区的地方,有很多画廊老板,尽管这里肯定缺乏巴黎的质感。

Joshua Charow 所著的《阁楼法则:纽约市最后的原创艺术家阁楼》由 Damiani Books 出版。曼哈顿 Bowery 262 号的 Westwood 画廊正在举办 Charow 艺术家肖像展,包括艺术家本人的作品,展览将持续至 6 月 29 日

首先了解我们的最新故事—— 关注 FTWeekend InstagramX并订阅我们的播客 生活与艺术 无论您聆听什么


1718516851
2024-06-16 04:00:0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