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铭宗、卢靖颖

全球最早养殖虱目鱼的纪录在印尼

在印尼,虱目鱼称之Bandeng,目前印尼拥有全世界最早养殖虱目鱼的纪录。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有关虱目鱼养殖的资料,以「半咸水鱼池」(印尼文Tambak)养殖虱目鱼,最早在十五世纪之前印尼爪哇岛的东部,以及爪哇岛东北方的岛屿马都拉(Madura)。此一资料是根据荷兰文献的记载:在一四○○年爪哇人的法律中,从Tambak偷鱼的人会被处罚。

上述的荷兰文献,出自荷兰人舒斯特(Schuster, WH)的荷兰语著作,一九五二年在印尼出版英语译本:Fish-Culture in Brackish-Water Ponds of Java,中文直译:「爪哇半咸水池的鱼类养殖」。

Tambak在印尼文、马来文指鱼池(英文fishpond),也有堤岸(英文embankment)、土堆的意思。菲律宾文也有Tambak,指的也是堤岸、土堆。

印尼至今盛行养殖虱目鱼,所以有人认为,虱目鱼养殖可能从印尼传到菲律宾,再传到台湾。

台南的文人医师吴新荣(一九○七~一九七六)在《南台湾采风录》书中说,十七世纪荷兰人殖民台湾期间,从东南亚的殖民地印尼找了当地的华人来台湾养殖虱目鱼。

但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员翁佳音认为,荷兰人从印尼找华人来台湾养殖虱目鱼的说法,应该出于推测,因为荷兰文献中并没有纪录,而荷兰文献有记载从闽粤招师傅来台湾种植甘蔗、蚕叶(桑叶)等。

翁佳音说,根据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学者的调查研究,印尼、菲律宾、台湾都有养殖虱目鱼,养殖方法也很相像,但看不出有互相学习的迹象,并提及十七世纪印尼人会把养殖的虱目鱼卖给当地的华人,显示华人也喜欢吃虱目鱼。

虱目鱼堪称菲律宾的国鱼

根据菲律宾人的说法,菲律宾在十三世纪就有虱目鱼养殖,再散播到印尼、台湾及太平洋岛屿。

在菲律宾,虱目鱼一般称之Bangus或Bangos。 Bangus是他加禄语(Tagalog),Bangos被认为来自菲律宾中部维萨亚斯(Visayas)地区的语言。

另外,菲律宾有人称虱目鱼的幼鱼为Bangus、成鱼为Sabalo,或称养殖的虱目鱼为Bangus、野生的大虱目鱼为Sabalo。

Sabalo是西班牙语,西班牙欧洲本土没有虱目鱼,Sabalo本指鲱科鱼类(英语Shad),但也用来泛称其殖民地中南美洲、东南亚海域的虱目鱼。美洲的西班牙语则称虱目鱼为Sabalote。

菲律宾的虱目鱼养殖非常兴盛,虱目鱼也是该国的重要海产,因食用人口众多,故被称为「国鱼」(National fish)。不过,菲律宾政府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已经声明,虱目鱼是菲律宾国鱼之说,并没有法律依据。

在吕宋岛北部邦阿西楠省(Pangasinan)的达古潘市(Dagupan,当地福建话称之「拉牛坂」),以养殖虱目鱼著称,不但产量最多,鱼肉也最多汁好吃,每年举行虱目鱼节,号称「世界虱目鱼首都」(World’s Bangus Capital)。

Photo Credit: 猫头鹰出版

世界各地的虱目鱼

印尼、菲律宾、台湾都有悠久的虱目鱼养殖史,目前也是世界三大虱目鱼养殖国,其他还有小规模养殖虱目鱼的国家。

在岛屿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也有小规模养殖虱目鱼,新加坡主要在南部海域及柔佛海峡(Johor Strait)。

马来语、印尼语都称之Bandeng,新马的华人社会或跟着台湾叫「虱目鱼」,或直译英文Milkfish称之「牛奶鱼」。

马来西亚华人有一种说法:此鱼因营养价值等于牛奶,在鱼苗时期食用奶粉,故得名「牛奶鱼」。

在印度, 虱目鱼的官方印度文音译英文Milkfish为罗马拼音Milkaphish,民间则俗称Paal Kendai、Poo Meen。

印度也发展虱目鱼养殖, 主要在印度最南方的坦米尔那都(Tamil Nadu),南临印度洋,以及西南方的喀拉拉(Kerala),临近阿拉伯海。

在越南,虱目鱼称之Cá măng sữa,越南文cá是鱼,sữa是牛奶,其命名来自英文的牛奶鱼。

越南地方上俗称虱目鱼为尖嘴鲈鱼(Cáchẽm),也有称之酸鱼(Cá chua)。越南的虱目鱼以酸为名,推测因虱目鱼富含脂肪酸、胺基酸而鱼肉较酸,但也有说是比喻养殖虱目鱼的辛苦和焦虑。

台湾的越南配偶则有称虱目鱼为「符吉酸鱼」(Cá chua Phù Cát),符吉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平定省的一个县,其半咸水的泻湖以养殖虱目鱼著称。

另有「符美酸鱼」(Cá chua Phù Mỹ)则来自平定省的符美县,有网路销售指其肉质含天然的淡酸风味。

中国沿海和香港都没有养殖虱目鱼,也不常食用野生虱目鱼。在香港民间,虱目鱼的用字是「虱目鱼」(虱同虱),也称「牛奶鱼」。

在日本,虱目鱼称之サバヒー(Sabahii,sabahī),其发音源自台语sat-ba̍k-hî,其汉字「虱目鱼」也源自台湾。

为什么日文汉字不是源自华语?而是源自台湾的台语?因为多年来有大量日本人来台湾旅游,其中有很多人喜欢吃台湾的虱目鱼,而且听到的大都是台语发音。

不过,日本有的地方也直接以日文音译Milkfish称之ミルクフィッシュ(Mirukufisshu)。

日本海域有野生虱目鱼出没,主要在九州的宫崎、鹿儿岛、冲绳,也有人食用。此外,日本人也进口廉价的冷冻虱目鱼。

在太平洋岛屿,虱目鱼也有不同的名字,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称之Awa,南太平洋的诺鲁称之Ibiya,马克萨斯群岛、大溪地称之Ava。

多年来,台湾也支援吉里巴斯、斐济、帛琉等太平洋岛屿友邦的虱目鱼养殖及鱼苗培育技术。

在帛琉、夏威夷等地的虱目鱼养殖,以长到约十五公分的活鱼,卖给鲔钓船当活饵。

中国南方沿海没有虱目鱼文化

虱目鱼分布的范围虽然很大,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养殖,除了历史悠久、规模很大的印尼、菲律宾、台湾之外,相对规模较小的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越南等,以及太平洋岛屿国家。

全球主要的虱目鱼养殖区域,包括南亚、东南亚、东亚,台湾位在最北。然而,在台湾海峡对岸的中国南方沿海,虽然与台湾有很多相近的饮食文化,却没有虱目鱼文化。

有一个中国影片的标题:「虱目鱼,赫赫有名的台湾第一鱼,为何在大陆沿海默默无闻?」

二○一六年,报载因台湾蔡英文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国福建水产商终止与台南学甲的虱目鱼契作。然而,台湾虱目鱼无法打进对岸市场,到底是政治因素?行销问题?还是涉及饮食文化?必须厘清。

所谓终止契作,精确的说法应该是:二○一一年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促成两岸展开五年虱目鱼契作,二○一六年期满不再续约。为什么不再续约?或许与政治有关,但主要原因恐怕是对岸一般民众无法接受养殖、多刺、整尾冷冻进口的虱目鱼,这不是改名「状元鱼」就能解决。

事实上,自二○一五年起,福建水产商在台湾收购虱目鱼后就全数在台湾转售,一尾也没跨过台湾海峡。台湾虽然仍有少量非契作虱目鱼销到对岸,但大都只在台菜餐厅及台资超市贩卖,消费者主要是台湾人。

总之,中国也有发达的养殖渔业,但没有养殖及食用虱目鱼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有「四大家鱼」的说法,指淡水养殖的草鱼、青鱼(乌鰡)、鲢鱼(白鲢)、鱅鱼(大头鲢)。台湾也有淡水鱼养殖,但更大规模、半咸水养殖的虱目鱼,才被称为「台南家鱼」、「南台湾家鱼」。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虱目鱼的身世:从台湾到世界,从产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猫头鹰出版

作者:曹铭宗、卢靖颖

  • momo网路书店
  • Readmoo读墨电子书
  • Pubu电子书城结帐时输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优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实体、成人及指定优惠商品,不得与其他优惠并用)
  •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将由此获得分润收益。

陪伴台湾人超过400年,
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英雄虱目鱼的身世!

首刷限量赠送「虱目鱼浑身是宝」商品折价券
台湾文化侦探曹铭宗X虱目鱼女王卢靖颖首度携手合作
文献调查+实地口访+产业经验,深入探索台湾的虱目鱼文化

虱目鱼其实……
体长可达180公分!全身200多根刺!在台湾年产值达40亿!

每次到台南总忍不住来一碗虱目鱼肚粥。油脂丰富、鱼味十足,酸酸的鱼肉带了点清爽感,这么好吃的虱目鱼,其实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养殖鱼。早在荷兰人来到台湾以前,就已经有人在台南海边兴建鱼池。今日,虱目鱼成为台湾代表性养殖鱼类,更在1978年更领先世界发展出从产卵受精到成鱼上市的「完全养殖」。

本书由台湾文化侦探曹铭宗与虱目鱼女王卢靖颖携手合作,从养殖到料理,从营养价值到生态环保,将虱目鱼最有意思的地方介绍给你。

一条不知名字从何而来的鱼
虱目鱼为何叫「虱目鱼」?坊间流传郑成功曾问这是「什么鱼」,所以才有发音相近的「虱目鱼」。这是真的吗?作者曹铭宗将以擅长的语言考察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条给你完整营养的好鱼
今日许多人会透过鱼油摄取Omega-3,但一条虱目鱼就可以提供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9种必需胺基酸和Omega-3、6等脂肪酸,鱼鳞还可以制造胶原蛋白。

一条浑身带刺的鱼
身怀200多根刺,为了避开那些藏在鱼肉里的暗刺、细刺,聪明的台湾人专吃无刺的鱼肚和虱目鱼丸,直到后来才从菲律宾引入「整尾除刺」 ,甚至借用外科手术血钳来拔刺。

一条吃素友善且努力工作的鱼
性格温和、没有牙齿,以水藻为食,还可以跟文蛤、虾子混养,清除藻类、净化水质。在台湾冬季来临,虱目鱼准备过冬前,还能把水池改成让黑面琵鹭觅食的友善湿地。

一起来吃「台湾英雄」虱目鱼,才能确保年年有鱼
作者说虱目鱼全身上下都可食用,还能制成多种有益身体健康的产品,且符合永续发展,不论咸水淡水都可生养,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确保鱼源不枯竭。根本就是台湾英雄。本书将从历史、语言、料理、营养学、养殖产业,与读者一同了解这尾「英雄」的身世。

Photo Credit: 猫头鹰出版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冯冠维

1735332752
#TNL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4-12-27 12:00:0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