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事件后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如何改变

近几个月来,美国有关中东的许多新闻头条并非来自加沙地带、黎巴嫩南部或红海,而是来自美国大学校园。震惊世界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 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引发了大量关于言论自由、反犹太主义、暴力和高等教育的评论。尽管这些问题很重要,但人们的关注却掩盖了一个更深层次、可能更重要的发展: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乔·拜登并不是第一位将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描述为“特殊”的总统;自约翰·肯尼迪总统任期以来,这种措辞一直是一种传统。多年来,这种措辞没有引起争议,因为以色列在美国很受欢迎。这种受欢迎程度转化为数十年来两党国会投票支持美国慷慨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后者于 2007 年结束),以及在联合国和其他地方对以色列的外交支持。

然而,美国对以色列的共识在 2010 年代开始瓦解。2008 年至 2014 年间,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了三场战争,期间约有 2,500 名巴勒斯坦平民丧生,加沙部分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主要是美国提供的武器。在此期间,以色列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建设定居点——除了 2009 年奥巴马总统上任后短暂暂停——以及支持定居点的基础设施。这一事实上的吞并似乎旨在阻止巴勒斯坦建国,而这在 2002 年成为美国政策的官方目标。

2015 年,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当时,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反对奥巴马政府标志性的外交政策成就——伊朗核协议。此次演讲是应共和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的邀请发表的,并未与白宫协调,这严重违反了外交和政治规范,许多知名民主党人对此念念不忘,更不会原谅。

冲突、定居点扩张和外交紧张的这段时期恰逢两本书的出版——“以色列游说团体和美国外交政策”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和史蒂芬·沃尔特,以及“犹太复国主义的危机”彼得·贝纳特 (Peter Beinart) 的文章——这引发了有关两国关系的棘手问题,包括以色列是否对美国决策者施加了不当影响,以及对耶路撒冷的全权支持是否符合华盛顿的利益。

这并不是美国主流思想家第一次公开批评以色列。但加沙的流血事件、以色列无视美国政策而持续修建定居点、内塔尼亚胡的厚颜无耻以及公众对曾经边缘的对特殊关系的怀疑态度的广泛接受,这些因素共同播下了政治变革的种子。十年后,这些事件的影响正在显现,尤其是在民主党人中。

虽然共和党对以色列的支持依然坚如磐石,公众对以色列的整体支持也依然强劲,但许多民主党人显然正在重新考虑。去年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 更多民主党人同情巴勒斯坦事业 而不是支持以色列。而在国会,尽管投票结果一贯偏向以色列,但就连中间派民主党人也在讨论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行为作为未来美国军事援助的条件,这曾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态发展。

以色列对 10 月 7 日哈马斯袭击事件的血腥反应只会增加民主党的疑虑。一些议员正在寻找惩罚以色列政府的方法。

但在战争期间这样做不太可能影响以色列的决策。华盛顿有更好的办法在这场危机后重新调整两国关系。

尽管民主党对以色列的支持有所减弱,但大多数美国官员认为双边关系值得维护。美国和以色列在国防、技术和情报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继续使两国受益。但两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共享程度受到了更严格的审查,拜登最近决定停止提供军事援助,这可能是一位不那么友好的总统任期内将会发生什么的预兆。如果两国关系仍然重要,那么 有些事情需要改变。

鉴于共和党坚定支持以色列的现实,提出附加条件甚至停止援助的建议是不现实的。但为了避免美国国内可能出现的令人不快、两极分化和政治上有害的以色列之争,华盛顿和耶路撒冷应该同意在未来 10 年内逐步取消美国的军事援助。两国可以达成一系列条约和协议,保证在安全、技术和情报方面的合作。

以色列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55,000美元 到 2022 年,这一数字将超过我们一些北约盟友。以色列人当然不需要援助,尽管华盛顿可能会在危机时期继续以某种形式提供援助。

这种转变的好处显而易见。以色列不再依赖民主党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援助,因此不再是美国的政治筹码。如果华盛顿通过协议而不是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来帮助确保以色列的安全,那么它很可能会抑制立法者因实际和想象中的违法行为而惩罚耶路撒冷的冲动。

与此同时,对美国来说,与以色列建立更正常的双边关系可能会降低军事援助的道德成本。这反过来又会减轻这种关系的激进性质,而正是这种关系让美国校园变成了战场。

史蒂文·A·库克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和非洲研究高级研究员,著有《野心的终结:美国在中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4-05-30 10:00:44
171714442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