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伯特·肯尼迪说他的大脑里有寄生虫。 这是如何发生的

住宅候选人小罗伯特·F·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Jr.) 表示,他十多年前患有记忆丧失和严重的脑雾,可能与他大脑中的寄生虫有关, 根据 纽约 时代

在 2012 年审查的证词中 时代肯尼迪说,一条蠕虫“进入了我的大脑并吃了一部分,然后就死了”。 他说认知问题后来得到了解决。 大约在同一时间, 时代 报道称,肯尼迪还被诊断出汞中毒,这也会导致认知问题。

尽管听起来像是恐怖电影中的东西,但寄生虫可以而且确实会影响人类的大脑。 以下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寄生虫如何进入大脑?

根据 时代报道称,肯尼迪表示,他不知道哪种寄生虫影响了他,但专家告诉 时代 它很可能来自猪肉中有时发现的绦虫的幼虫。 人们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摄入绦虫卵,从而导致寄生虫感染 囊尾蚴病-这就是所谓的 神经囊尾蚴病 当它影响大脑时。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曼特寄生虫学实验室主任斯科特·加德纳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直接通过食用猪肉而感染神经囊尾蚴病,而是通过接触粪便污染来感染。 如果有人吃了带有绦虫的未煮熟的猪肉,他们随后可能会将虫卵通过粪便排出。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如果受影响的人在上完厕所后没有正确洗手,他们可能会将蠕虫的微小卵传播到家庭表面或食物和水中,可能导致人们摄入这些卵并生病。预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卵孵化并且幼虫进入大脑等组织时,它们会在那里形成包囊。

阅读更多: 蜱虫比莱姆病携带更多的疾病。 这是您需要了解的内容

加德纳说,神经囊尾蚴病在美国很少见,但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更为常见。 截至 2017 年,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估计的 美国每年仅诊断出约 1,500 例病例。 2012 年的一项研究 估计美国每 100 万人中有 0.06 人死亡

弓形虫 是另一种更常见的寄生虫,可以影响人类大脑,导致感染 弓形体病。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它可以通过接触猫的粪便、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贝类或饮用受污染的水来传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美国有多达 4000 万人携带这种寄生虫,但许多人并不知道。

大脑寄生虫有多危险?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副教授塔杰·哈里斯(Tajie Harris)研究脑寄生虫,他说,令人惊讶的是,脑寄生虫并不总是会引起严重问题。 她说:“我们感染了很多病毒或寄生虫,但我们从未真正注意到或归因于这些病毒或寄生虫,这些病毒或寄生虫最终会长期留在我们的大脑中。”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进入这种休眠状态,在我们的一生中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问题。”

哈里斯的研究例如,已经表明大脑能够针对以下疾病发起如此有效的免疫反应: 弓形虫 许多人从未出现弓形虫病症状。 当人们确实出现症状时(可以用抗寄生虫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他们可能会出现类似流感的肌肉疼痛和腺体肿胀。 严重弓形虫病在婴儿和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人群中最常见,可导致大脑、眼睛和其他器官受损。 一些研究还 将感染与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尽管哈里斯说科学还不太确定。

阅读更多: 2024 年将推出的新疫苗

神经囊尾蚴病也可以潜伏一段时间。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人们通常不会出现症状,直到寄生虫引起的包囊死亡,这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症状可能包括头痛、癫痫发作、意识混乱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平衡。 在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导致大脑周围液体过多,这可能是致命的。 通常,神经囊尾蚴病可以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有时与抗炎药物和手术结合使用。

纽约诺斯韦尔健康中心神经外科教授兼副主席迈克尔·舒尔德博士表示,肯尼迪明显遭受的症状,包括记忆丧失和脑雾,并不是神经囊尾蚴病的典型症状,并且可能与“特别大的囊肿有关”。对大脑的压力。”

他澄清说,这种寄生虫也不吃大脑。 如果这样做,患者将受到永久性伤害。 “严重的伤害可能不会阻止你过独立的生活,”舒尔德说,“但它肯定会阻止你 100% 地发挥作用。”

如何预防大脑寄生虫?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食物准备习惯很重要。 卫生当局强调在使用浴室、给孩子换尿布或处理猫砂盆后彻底洗手的重要性。 确保清洗新鲜农产品并将肉类烹饪到安全温度,猪肉的温度至少为 145°F。

但是,舒尔德说,普通人不应该花太多时间担心寄生虫性脑部感染,尤其是像神经囊尾蚴病这样的罕见感染。 他说:“在一个通常采取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措施的社会中,我们有一个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来监督食品的生产以及如何向公众提供食品,”侵入大脑的寄生虫不应该成为一种威胁。主要关注点。

1715207562
#小罗伯特肯尼迪说他的大脑里有寄生虫 #这是如何发生的
2024-05-08 20:26:2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