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濒临灭绝的大象和正在恢复数量的野猫

据一家国际保护组织称,目前有超过 45,000 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比去年增加了 1,000 种,其原因归咎于气候变化、入侵物种以及非法贸易和基础设施扩张等人类活动的压力。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周四发布了最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今年已是第 60 年,这份名单对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敲响了警钟,但也突出了伊比利亚猞猁等保护成功案例。

目前,评估物种的总体名单包括 163,040 种,比去年增加了约 6,000 种。IUCN 透露,原产于智利阿塔卡马海岸沙漠的科皮亚波亚仙人掌、婆罗洲象和大加那利岛巨蜥均属于濒危物种。

长期以来,科皮亚波亚仙人掌一直被视为观赏植物,从而引发了非法贸易,而社交媒体则加剧了这种贸易,爱好者和贸易商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和出售仙人掌。

报告称,目前高达 82% 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较 2013 年的 55% 大幅上升。

植物偷猎者

IUCN 表示,智利仙人掌数量的下降是由于欧洲和亚洲作为观赏物种对智利仙人掌的需求激增。该组织表示,由于阿塔卡马地区的道路和住房扩张,走私者和偷猎者更容易进入植物的栖息地。

“很容易区分桑树仙人掌是被偷猎的还是在温室中生长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植物研究小组成员帕布罗·格雷罗说。“被偷猎的桑树仙人掌呈灰色,并覆盖着一层灰尘状的花粉,保护着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中的植物,而栽培的植物则看起来更绿。”

2024 年的更新还强调婆罗洲的亚洲象是濒危物种。根据 IUCN 的分析,估计野生婆罗洲象只剩下约 1,000 头。

观看 | 婆罗洲大象是独一无二的:

野生婆罗洲象仅剩约 1,000 头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部门负责人克雷格希尔顿解释了婆罗洲大象的独特之处。

过去 75 年来,象群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是婆罗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破坏了象群的大部分栖息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表示,与人类的冲突、因农业和木材种植园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采矿和基础设施开发、偷猎、接触农用化学品以及车辆碰撞也对该物种构成威胁。

该名单还显示,由于入侵蛇类的捕食,加那利群岛和伊比沙岛的特有爬行动物——巨型蜥蜴和石龙子——数量“惊人”地减少。

伊比利亚猞猁的回归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护工作使伊比利亚猞猁从灭绝的边缘复活,其种群数量从 2001 年的 62 只成年个体增加到 2022 年的 648 只,现在已超过 2,000 只。

加拿大国际濒危猫科动物协会称,猫科动物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猫科动物之一,1985 年至 2001 年间,其数量下降了 87%,繁殖雌性数量下降了 90% 以上。

两只猫面对面站立。
2018 年 10 月 2 日,一对伊比利亚猞猁在西班牙阿斯纳尔卡萨尔多尼亚纳国家公园周围玩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新增了 1000 多种新物种。然而,由于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功,伊比利亚猞猁种群已从灭绝边缘恢复过来。 (安东尼奥·皮萨罗/美联社)

通过恢复伊比利亚猞猁的天然地中海灌木和森林栖息地以及增加其主要猎物欧洲兔的数量,该物种得以恢复。保护工作还包括通过将猞猁迁移到新地区并在受控环境中繁殖来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表示,自 2010 年以来,已有超过 400 只伊比利亚猞猁被重新引入葡萄牙和西班牙部分地区。

领导伊比利亚猞猁保护行动的弗朗西斯科·哈维尔·萨尔塞多·奥尔蒂斯说,这是“有史以来通过保护实现的猫科动物物种最伟大的恢复”。

但由于威胁依然存在,主要来自猎物数量的波动、偷猎和路杀,萨尔塞多·奥尔蒂斯说:“为了确保伊比利亚猞猁种群的生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可以看到三只小猫的头并排从一根空心原木中伸出。
2005 年,三只圈养出生的伊比利亚猞猁幼崽——Brecina、Brezo 和 Brisa——冒险前往多尼亚纳国家公园探索周围的环境。 (路透社)

2024-06-27 14:46:45
171951591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