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Lp(a) 浓度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介绍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临床综合征。 它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IS)是由于动脉阻塞导致大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细胞损失而引起的。1 2019年中风发病人数为1220万,而中风患病人数为1.01亿。 因此,中风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常见死因,IS 占所有中风事件的 62.4%。2 对于心房颤动(AF)患者来说,中风的风险高出5倍,占心源性中风的79%以上。3,4 AF引起的IS更为严重,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5 影响房颤患者中风发病率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栓塞和心室功能不全。6-8 指南建议,有IS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定期接受抗凝治疗,以预防其发生。9

脂蛋白(a) 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样分子,与载脂蛋白(a) 结合。 Lp(a) 具有对抗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10 Lp(a)可通过影响血小板和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栓塞。11,12 ASCVD(包括 IS)与高水平的 Lp(a) 有关。13,14 建议使用降脂蛋白(a)治疗和抗凝药物来降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15,16

然而,Lp(a) 对 AF 患者的影响尚不清楚,因为他们的 Lp(a) 水平往往较低,尤其是女性。17 号 尽管高 Lp(a) 水平被证实与 IS 具有显着关系,但 AF 患者中的这种关系仍然存在争议。18,19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AF 患者 Lp(a) 与 IS 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够为患有IS的AF患者识别出额外的危险因素,从而实现AF患者血栓事件的早期治疗和预防。

方法

科目和组

临床数据收集

收集了各种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体重指数、CHD 和 DM。 记录的实验室数据包括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HDL-C、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水平B、Lp(a)、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肌酐、eGFR、空腹血糖(F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 (PLR) 以及药物治疗,包括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贝特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和β-阻滞剂。

相关定义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 26.0 版(SPSS,Inc.,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该图是使用 R(版本 4.5.0)制作的。 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临床可比性,PSM方法平衡了IS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协变量并减少了偏差。 对于每个对象,PSM 构建一个回归模型,估计对象的倾向得分为 0 到 1。倾向得分表示受试者被分配到 IS 组的可能性。 结果,使用 PSM 实现了 IS 组和对照组之间协变量分布的平衡。 为了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数据,曼-惠特尼 U-检验适用于以中位数表示的连续变量,卡方检验适用于以频率和百分比 (%) 表示的分类变量。 为了估计 IS 和其他因素之间单调关联的大小和方向,使用了 Spearman 排序相关系数。 Lp(a) 浓度分为两组:0–30 mg/dL 和 >30 mg/dL。 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计算优势比 (OR) 和 95% 置信区间 (95% CI)。 未调整模型中未调整任何因素; 模型1针对SBP和LDL-C进行了调整; 模型2进一步调整Hcy、NLR和载脂蛋白AI加模型1。由于药物治疗可能影响血脂水平,我们进行逻辑回归模型3调整模型2加贝特类、CCB、ACEI和ARB, Β 受体阻断药。15 由于Lp(a)含有部分LDL-C,我们又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观察校正后的LDL-C是否会影响结果。 调整 LDL-C 后的 Lp(a) 进行二元回归分析,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调整后的 LDL-C = LDL-C (mmol/L) – [Lp(a) (mg/dL) x 0.0002586×0.173 (or 0.30, or 0.45)]。22 此外,还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年龄(≤60 岁和 >60 岁)、有或没有高血压、有或没有 CHD 进行了分层分析。 我们研究中的统计显着性水平设定为 P < 0.05。

结果

临床特征

总共随机选择了 1129 名缺血性卒中患者和 1129 名通过 PSM 方法匹配年龄、性别、吸烟、饮酒、CHD 和 DM 的对照者。 基线特征显示在 表格1。 简而言之,匹配后的中位年龄为73岁。 此外,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的舒张压(87 vs 83 mmHg,P = 0.001)和收缩压(143 vs 139 mmHg,P = 0.001)较高。 此外,Lp(a)的分布以及对照组和缺血性卒中组的比例均呈偏态分布(图S1),并且缺血性卒中患者的Lp(a)水平显着升高(17.03 vs 15.36 mg/ dL,P = 0.032)。 血小板计数(178 vs 170 × 10^9/L,P = 0.016)、中性粒细胞计数(4.05 vs 3.8 × 10^9/L,P < 0.0001)、中性粒细胞比率(67.4 vs 66.2,P = 0.007),以及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NLR(2.94 vs 2.74,P = 0.005)显着较高。 然而,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淋巴细胞比率较高(22.7 vs 24.2,P = 0.005)。 缺血性卒中组中他汀类药物(920 vs 447,P < 0.001)和阿司匹林(465 vs 214,P < 0.001)的比例要高得多。

表格1 匹配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病例和对照的基线特征

缺血性中风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Spearman 排序相关系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与 Lp(a) (r: 0.045*)、DBP (r: 0.102**)、SBP (r: 0.096**) 和 NLR 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 r:0.059**)(表 S1)。 除缺血性中风外,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还表明,Lp(a) 与 DBP (r: 0.049*)、SBP (r: 0.053*)、TC (r: 0.101**) 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 )、LDL-c (r: 0.126**)、nonHDL (r: 0.107**)、apoB (r: 0.153**)、肌酐 (r: 0.057**)、CRP (r: 0.092**)、纤维蛋白原(r: 0.160**)、NLR (r: 0.099**) 和 PLR (r: 0.103**)(表 S2)。 Lp(a) 与氯吡格雷 (r​​: 0.067**)、他汀类药物 (r: 0.069**) 和阿司匹林 (r: 0.058**) 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表 S2)。 而 Lp(a) 和贝特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r: -0.025)(表 S2)。 Lp(a) 与白蛋白 (r: -0.067**) 和 eGFR (r: -0.065**) 之间存在显着但负相关的关系(表 S2)。

Lp(a)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表2 缺血性中风和 Lp(a) 的比值比(95% 置信区间)

在调整 LDL-C 的 Lp(a) 后的敏感分层分析中,在未调整的模型中,Lp(a) > 30 mg/dl 与 IS 呈显着正相关 [OR: 1.245, 95% CI (1.031–1.505), P = 0.023]。 调整 SBP 和 LDLC 后,该关联呈显着正相关 [OR: 1.221, 95% CI (1.009–1.477), P = 0.040]。 而且,调整模型1中包含的因素加上载脂蛋白AI、Hcy和NLR后,相关性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OR: 1.196, 95% CI (0.985–1.452), P = 0.070]。 分层分析显示,对于 LDL-C 调整较小的 LDL-C,IS 和 Lp(a) 之间的相关性显着(表 S4)。

在分层分析中,Lp(a)>30 mg/dL 导致女性 IS 风险显着升高 [OR:1.459, 95% CI(1.100–1.934), P = 0.009] (图1A)、高血压患者 [OR:1.337, 95% CI(1.059–1.688), P = 0.015](图1B), 非冠心病患者 [OR:1.356, 95% CI(1.086–1.692), P = 0.007] (图1C),以及年龄≤60岁的患者 [OR:1.864, 95%CI(1.067-3.254), P=0.029] (图1D)。

图1 按性别划分的 Lp(a) 组缺血性卒中的比值比(95% 置信区间)(A)、高血压(), 冠心病 (C)和年龄(D)。

讨论

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我们发现 AF 患者中 Lp(a) > 30 mg/dl 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特别是女性和年龄 ≤ 60 岁。 此外,没有CHD的A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Lp(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

Lp(a)与IS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已有报道。 然而,目前关于 AF 患者 Lp(a) 水平与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且存在争议。 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Lp(a) 水平最高四分位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 IS 的可能性是最低四分位患者的 1.23 倍(OR,1.23;95% CI,1.04–1.45) )。18 另一方面,基于社区的 ARIC(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队列研究显示,仅在没有 AF 的患者中,与高 Lp(a)(≥50 mg/dl)相关的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 42%。19 此外,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中,作者还发现 Lp(a) 与 AF 和缺血性中风之间没有因果关系。26 本研究采用PSM方法尽量减少潜在偏差,并采用敏感分层分析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AF患者高Lp(a)与I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 PSM 方法仔细匹配年龄、性别、吸烟、饮酒、CHD 和 DM 后,我们的研究证实,高 Lp(a) 水平 (>30 mg/dL) 与 AF 患者缺血性卒中显着正相关。 其潜在机制可能包括:(1)房颤会降低血流速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血栓更容易脱落,导致脑血管阻塞的机会增加。27 (2) Lp(a) 被认为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为它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相关。28 因此,尽管 AF 患者的中位 Lp(a) 水平较低,但 Lp(a) 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仍然较高。

在高血压亚组中,有 553 名 Lp(a) 水平较高的非高血压患者和 198 名 Lp(a) 水平较低的非高血压患者。 不平衡的组间差异和小样本可能导致了未实现的显着差异。 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受到损害,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导致内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39 高水平的血浆 Lp(a) 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40,41 两者结合很容易引起血栓脱离,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然而,目前的结果还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研究优势和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PSM和敏感分层分析方法发现高浓度Lp(a)与AF患者缺血性卒中相关。 该研究结果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观点。 我们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1)作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仅评估了Lp(a)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评估因果关系。 (2)本研究依赖历史记录,可能存在潜在偏差。 仅分析了部分可能干扰结果的混杂因素。 (3)由于Lp(a)水平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Lp(a)的亚型应纳入进一步的研究。 (4) Lp(a)的单位不是mmol/L,可能比mg/dl更好。

结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Lp(a) 与 AF 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呈正相关。 这表明高Lp(a)应该是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 对于那些具有中度至高度中风风险的患者,一生中应至少测量一次 Lp(a)。 降低 Lp(a) 的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高 Lp(a) 水平的 AF 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 然而,这些结果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证实。

致谢

张思怡和周悦是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感谢Extreme智能分析平台(https://www.xsmartanalysis.com/)以获得分析帮助。

作者贡献

资金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E0209900、2021YFC2500600、2021YFC2500602)、江西省03专项和中国移动江西公司5G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No.20212ABC03A37)的资助。 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面上项目)(编号:20202BBGL73040、20202BBEL53005)。 江西省科技厅应用研究与培育计划(No.20212BAG70012)。

披露

作者声明这项工作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

1. Walter K. 什么是急性缺血性中风? 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2;327(9):885。 doi:10.1001/jama.2022.1420

2. Feigin VL、Stark BA、Johnson CO 等。 1990-2019 年全球、区域和国家中风负担及其危险因素: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 柳叶刀神经醇。 2021;20(10):795–820。 号码:10.1016/S1474-4422(21)00252-0

3. Fohtung RB,Rich MW。 识别因心房颤动而面临中风风险的患者。 美国心脏病杂志。 2016;10(2):60–64。 doi:10.15420/usc.2016:1:1

4. Pujadas Capmany R、Arboix A、Casañas-Muñoz R、Anguera-Ferrando N。402 名连续缺血性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特定心脏疾病。 国际心脏病学杂志。 2004;95(2–3):129–134 doi:10.1016/j.ijcard.2003.02.007。

5. Glader EL, Sjölander M, Eriksson M, Lundberg M. 二级预防药物的持续使用在中风后的头 2 年内迅速下降。 中风。 2010;41(2):397–401。 doi:10.1161/STROKEAHA.109.566950

6. 利普·GYH,爱德华兹·SJ。 阿司匹林、华法林和希美加群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卒中: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血栓研究。 2006;118(3):321–333 doi:10.1016/j.thromres.2005.08.007。

7. Healey JS、Connolly SJ、Gold MR 等人。 亚临床心房颤动和中风的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2;366(2):120–129。 doi:10.1056/NEJMoa1105575

8. 哈特·RG、皮尔斯·洛杉矶、阿吉拉尔·密歇根。 荟萃分析:抗血栓治疗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 安实习医生。 2007;146(12):857–867 doi:10.7326/0003-4819-146-12-200706190-00007。

9. 巴曼 JR、帕斯曼 RS。 心房颤动。 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1;325(21):2218。 doi:10.1001/jama.2020.23700

10. Lampsas S、Xenou M、Oikonomou E 等人。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脂蛋白(a):从病理生理学到诊断和治疗。 分子。 2023;28(3)。 doi:10.3390/分子28030969

11. Ouweneel AB,Van Eck M。脂蛋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调节剂:从内皮功能到初级和次级凝血。 血管药理学。 2016;82:1–10。 doi:10.1016/j.vph.2015.10.009

12. 出口 H、埃利亚斯 DJ、格里芬 JH。 少量血浆脂质调节凝血因子活性并可能影响血栓形成风险。 血栓止痛研究实践。 2017;1(1):93–102 doi:10.1002/rth2.12017。

13. Langsted A、Nordestgaard BG、Kamstrup PR。 脂蛋白(a)升高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J Am Coll Cardiol 杂志,2019;74(1):54–66。 doi:10.1016/j.jacc.2019.03.524

14. 霍赫芬 RC,巴兰坦 CM。 低 LDL 时的残余心血管风险:残余物、脂蛋白 (a) 和炎症。 临床化学。 2021;67(1):143–153。 doi:10.1093/clinchem/hvaa252

15. Di Fusco SA、Arca M、Scicchitano P 等。 脂蛋白(a):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新兴的治疗靶点。 。 2022;109(1):18–25。 doi:10.1136/heartjnl-2021-320708

16. Petersen P、Boysen G、Godtfredsen J、Andersen ED、Andersen B。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慢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 哥本哈根 AFASAK 研究。 柳叶刀。 1989;1(8631):175–179 doi:10.1016/s0140-6736(89)91200-2。

17. 陶杰,杨X,邱Q,等。 低脂蛋白(a)浓度与心房颤动相关: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 血脂健康问题。 2022;21(1):119。 号码:10.1186/s12944-022-01728-5

18. 宋杰,张X,魏敏,博Y,周X,唐B。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脂蛋白(a)与血栓栓塞的关联:横断面研究。 血脂健康问题。 2022;21(1):78。 号码:10.1186/s12944-022-01682-2

19. Aronis KN、赵 D、Hoogeveen RC 等。 脂蛋白(a)水平与心房颤动和缺血性中风的关联:ARIC(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 J Am 心脏协会。 2017;6(12):e007372 doi:10.1161/JAHA.117.007372。

20. Fu Q,Hu L,Xu Y,​​Yi Y,Jiang L。高脂蛋白(a)浓度与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低的 2 型糖尿病风险相关: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 血脂健康问题。 2021;20(1):76。 doi:10.1186/s12944-021-01504-x

21. Thygesen K、Alpert JS、Jaffe AS 等人。 心肌梗塞的第三个通用定义。 循环。 2012;126(16):2020–2035。 号码:10.1161/CIR.0b013e31826e1058

22. Unger T、Borghi C、Charchar F 等。 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 高血压。 2020;75(6):1334–1357。 doi:10.1161/高血压.120.15026

23. Hindricks G、Potpara T、Dagres N 等人。 2020 年 ESC 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 (EACTS) 合作制定的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房颤诊断和管理工作组ESC 欧洲心律协会 (EHRA) 的特别贡献。 欧洲心脏杂志。 2021;42(5):373–498。 doi:10.1093/eurheartj/ehaa612

24. Karakayali M、Artac I、Omar T、Rencuzogullari I、Karabag Y、Hamideyin S。评估心电图 P 波峰值时间在预测心脏植入电子设备患者心房高频率发作中的功效。 心电杂志。 2023;80:40–44。 doi:10.1016/j.jelectriccard.2023.05.001

25. 林 MP,Liebeskind DS。 缺血性中风的影像学检查。 连续体。 2016;22(5):1399–1423 doi:10.1212/CON.0000000000000376。

26. 王S,查L,陈J,等。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孟德尔随机分析。 欧洲医学研究杂志。 2022;27(1):211。 号码:10.1186/s40001-022-00825-6

27. Escudero-Martínez I、Morales-Caba L、Segura、T。心房颤动和中风:回顾和新见解。 心血管医学趋势。 2023;33(1):23–29。 doi:10.1016/j.tcm.2021.12.001

28. Reyes-Soffer G、Ginsberg HN、Berglund L 等。 脂蛋白(a):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决定性、因果性和普遍危险因素: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 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 2022;42(1):e48–e60。 doi:10.1161/ATV.0000000000000147

29. Ohira T、Schreiner PJ、莫里塞特 JD、Chambless LE、罗莎蒙德 WD、福尔瑟姆 AR。 脂蛋白(a) 和缺血性中风事件: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ARIC) 研究。 中风。 2006;37(6):1407–1412 doi:10.1161/01.STR.0000222666.21482.b6。

30. Simony SB、Mortensen MB、Langsted A、Afzal S、Kamstrup PR、Nordestgaard BG。 脂蛋白(a)水平的性别差异以及按年龄划分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风险:哥本哈根一般人口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 2022;355:76–82。 doi:10.1016/j.动脉粥样硬化.2022.06.1023

31. Aljawini N、Aldakhil LO、Habib SS。 沙特女性的高风险脂蛋白(a)水平及其与更年期和肥胖的关系。 营养素。 2023;15(3):693 doi:10.3390/nu15030693。

32. 刘书林,Nq W,郭永林,等。 中国绝经后女性患者的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疾病:一项大型横断面队列研究。 研究生学位 J。 2019;95(1128):534–540。 doi:10.1136/postgradmedj-2019-136591

33. Sh K,Jung Y。绝经后妇女的能量代谢变化和脂质代谢失调。 营养素。 2021;13(12):4556 doi:10.3390/nu13124556。

34. Middelberg RPS、Spector TD、Swaminathan R、Snieder H。遗传和环境对脂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影响:更年期的影响。 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 2002;22(7):1142–1147 doi:10.1161/01.atv.0000022889.85440.79。

35. Tsushima T,Tsushima Y,Sullivan C,Hatipoglu B。脂蛋白(a)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现有降脂药物对脂蛋白(a)的影响:新疗法的更新。 内分泌实践。 2023;29(6):491–497。 doi:10.1016/j.eprac.2022.12.011

36. 杜阿尔特·刘·F,朱利亚诺·RP。 脂蛋白(a)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综述。 JAMA 心脏病。 2022;7(7):760–769。 doi:10.1001/jamacardio.2022.0987

37. Tsimikas S、Gordts P、Nora C、Yeang C、Witztum JL。 他汀类药物治疗会增加脂蛋白(a)水平。 欧洲心脏杂志。 2020;41(24):2275–2284。 doi:10.1093/eurheartj/ehz310

38. Chen TY,Uppuluri A,Aftab O,Zarbin M,Agi N,Bhagat N。急性一过性黑蒙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加拿大眼科杂志。 2022.doi:10.1016/j.jcjo.2022.10.010

39. 约翰逊 BB. 高血压机制导致中风。 临床实验药理生理学。 1999;26(7):563–565 doi:10.1046/j.1440-1681.1999.03081.x。

40. 郑 KH、Arsenault BJ、Kaiser Y 等。 apoB/apoA-I 比率和 Lp(a) 与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的关联:EPIC-诺福克前瞻性人口研究的见解。 J Am 心脏协会。 2019;8(16):e013020。 号码:10.1161/JAHA.119.013020

41. 泽部 M、田中 N、中原 K 等。 高脂蛋白(a)水平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使用大量尸检病例的路径分析。 。 2009;95(24):1997-2002。 doi:10.1136/hrt.2008.160879

2024-05-08 02:19:31
1715135026
#高 #Lpa #浓度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