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文:布拉德.克隆茨(Brad Klontz)、爱德华.霍维茨(Edward Horwitz)、泰德.克隆茨(Ted Klontz)

第二章父母:世代传承的财务行为DNA

你是父母结合后诞下的产物,所以你与金钱的关系也由他们形塑。

请回想父母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成长于富裕的环境中吗?他们出身贫困人家吗?他们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吗?家庭财务状况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他们满意原生家庭的社经地位吗?他们不满自己的家境吗?他们会因为比身边的人贫穷或富有而感到羞愧吗?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知道自己可以不用为钱担心,还是在年纪还小时就被迫自力更生?他们的父母传递给他们的金钱观念是什么?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他们与金钱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历史事件影响他们与金钱的关系?

你觉得他们(成年后)对自身财务状况的满意度多高?他们满意自己目前的成就吗? 他们是否感到懊悔或沮丧?

如果你不知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要太惊讶,因为金钱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禁忌话题。大多数人一谈到钱就被羞耻感包围,所以会尽量避免去想,更不可能与子女聊这个话题。然而, 父母的金钱经历绝对会影响子女与金钱的关系,所以了解他们有助于厘清你的金钱观与财务行为。若你的父母还健在,我们希望你和他们促膝长谈,聊聊他们与金钱的关系;若他们已不在人世,就从其他长辈口中打听,问他们与你的祖父母有关的问题,要是他们知道更上辈的故事更好。当你能对家族的历史了若指掌,便能彻底了解并掌握自身财务心理。

请回想父母抚养你时的用钱状况,你们家的理财风格是什么?你们都怎么讨论与金钱相关的话题?你的父母在用钱这方面的意见一致吗?金钱话题会在你们家引发争端吗?还是大家干脆只字不提?你的父母传授给你哪些金钱知识,是透过言教还是身教?

花点时间去探索父母的金钱经历,你更能了解自己的财务观念与决策。身为子女,你可以近距离观察父母,于此同时,你也活在他们为你创造的世界里。父母建构你的初始金钱思维框架,无论是好是坏,他们对金钱的看法都会深深影响你的财务心理。

回想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与金钱的关系后,你学到了什么?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总是一言难尽,揉合各式各样的情绪与经历。此外,比起其他生物,人类在幼年时需要的照护、喂养与保护时间更长。

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相较于其他物种,人类受父母的影响加倍深远,我们也会从中习得大多数社会化元素,包括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与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儿童会透过观察父母的言行调整自身行为,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无论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会带着这些印记进入社会。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与社会观会在七岁时定型。

研究指出,人对金钱的观念与财务行为大致上也会遵循这套学习模式,我们对金钱与人际关系的一切见闻将终生影响我们。这些童年经历会形塑我们的金钱观,并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人的财务行为会受金钱观影响,金钱观也会决定一个人将来有多成功。你的财务观会影响你的财务行为、决策与金钱关系,而其潜意识表征就是众人常说的「金钱脚本」(Money Scripts®)。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一切与财务相关的互动、决策、讨论、关系与行为都源自金钱脚本。

既然金钱脚本对个人财务如此重要,我们自然要彻底搞懂这个概念。本书第九章会教你如何解读自己的金钱脚本,现在要先弄清楚父母如何形塑子女的金钱观。

出自童年教养的金钱思维

基本上,我们可以将自身财务问题,甚至是人际关系问题通通归咎到父母身上,因为一个人的财务观与行为有很高的机率都是衍生自童年经历。虽然你的财务行为已经被写在金钱脚本上了,但最终每个人都必须为自身行为负责。所有财务心理学界相关研究中,与金钱脚本及其影响力相关的研究正在快速发展。许多财务专家都明白,唯有了解财务行为,才能解决客户的财务需求。

人类学的研究主体是人类社会,这是一门相当有趣的学科。进行文化研究时,人类学家通常会彻底沉浸在该文化中,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他们不仅会投入在地文化,也会观察居民,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众人的行为。

你应该没那么多钱聘请人类学家搬进来与家人相处一整年,所以我们建议你自行研究。你先前与父母、兄弟姐妹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聊天内容,就是最重要的数据。在访谈过程中, 你通常会得知一些之前从未听过的故事,这些事件有时可以使你更了解父母的财务行为。

访谈家族成员时,请问他们下列问题:

  • 你们成长在什么样的财务环境中?
  • 你们父母的理财风格是什么?
  • 祖父、祖母成长在什么样的财务环境中?
  • 你觉得自己的社经地位如何?
  • 你从父母身上继承到哪些金钱观?
  • 你犯过最大的财务错误是什么?你最大的财务成就是什么?

这些问题通常都能让众人们滔滔不绝聊起往事,你可以趁这个机会打开耳朵,让他们尽分享与金钱有关的回忆和经历。你可以选择录音或做笔记。访谈结束后,请检视内容,看能不能找出一些模式。

众人的故事是否都围绕着特定主题展开?众人的金钱观为何?父母的童年经历是否有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与金钱的关系?你能否在自己身上看见父母的金钱观?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你与金钱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这类研究得出的结果相当重要,也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金钱思维。你可能会渐渐理解父母对你的教养方式,他们和你一样,也是父母教养与童年生活环境的产物。别忘了,你的孩子是家族财务遗产的下一批继承人,所幸现在还不算太迟,你还有时间「修改」你对子女的影响。

钱能助人,亦可伤人

使用可支配所得帮助亲朋好友是件好事。钱在人生中各种机遇、转折与关键时刻都能派上用场。你可以借钱给亲朋好友,让他们支付房屋头期款、学费、婚礼费用、搬家费,或是用于创业。即便你没有主动开口要求,或是最后根本用不到,光是知道父母或家庭成员可以当你的经济后盾,就能令人感到安心与自信。身为有能力提供金援的父母,这种助人的机会使你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独立的,也能将自己与子女和孙子女的生活连结在一起。

大多数人在年轻时有过相同的经历,那时的我们没什么存款,也不够独立,若父母能在此时帮我们度过财务难关,绝对是好事一桩。无论这笔钱是无偿给予或借出的,金援都能满足人类内心深处对连结的需求。

然而,提供金援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金援(或是承诺提供金援) 反而造成伤害。举例来说,有时金援会助长他人不负责任的财务行为,使对方养成负面的消费习惯,或是做出不存钱、不思进取等自我毁灭式的行为。我们在研究中称这种行为是「财务纵容与财务依赖」,详细内容请见第三章。

有时候金钱会成为家人互相伤害或钳制的工具,金钱可以将我们与亲近的人紧紧连结在一起,导致我们最后选择用钱营造彼此相连的感受,最终衍生出财务纠缠的模式。财务纠缠的意思是家庭成员间对钱的界线不够明确。我们研究发现,财务纠缠现象普遍发生在高收入男性身上,不过此现象会影响到所有家庭成员。财务纠缠包括向年幼的子女透露太多财务资讯,或是将他们卷入成人的财务问题。

其他常见的例子还有:

  • 离婚的伴侣利用孩子传递财务讯息,例如:「叫你妈把欠我的一百块美元还给我。」
  • 向孩子宣泄自己的财务压力,例如:「我真的缴不出这个月的房租了。」
  • 叫孩子去接债主打来的电话;
  • 嘲讽孩子父母的财务状况,例如:「你爸没付赡养费,所以你不准买手链。」

将孩子拉进成人的财务世界会影响他们日后与金钱的关系,有些孩子可能会因参与成人事务而感到自己受重视,但他们的心理其实根本无法接受与处理这些讯息。因此,财务纠缠的经历通常会使儿童感到焦虑与不安。跟孩子聊与钱相关的话题确实很重要,但请不要与他们分享过多财务资讯。

至于「过多」的界线在哪里,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测试:「这个话题会使我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恐惧感、负罪感或愤怒)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要和孩子分享这条讯息,而是与成人讨论,而且最好是专业人士。有财务压力或问题不是什么丢脸的事,重点是不要让孩子分担你的压力,以免伤到他们幼小的心灵。

影响孩子一生的「财务纠缠」

艾伦(Allen)一家人的财务状况普普通通,他的父亲佛雷德(Fred)是当地大学的理科教授,也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艾伦一家共有五口人,分别是父亲、母亲(珍〔Jane〕)、两个女儿与唯一的儿子艾伦,众人仰赖父亲微薄的薪水度日。佛雷德是个传统的父亲,有点像那种永远都在办公室或家庭实验室里测试新假说的疯狂科学家,与子女的关系有点疏离。总的来说,艾伦的家庭在一九五○、六○与七○年代过着典型中产阶级的底层生活。

到了一九八○年代,佛雷德的研究产出颠覆性的成果,于是他便和大学拆分研究成果的所有权,辞去教职转战商界。佛雷德靠着自己的创新发明打造市值数亿美元的企业,所有权也全都掌握在他与妻子珍手上。到了耳顺之年,佛雷德已经成了超级大富翁,话虽如此,他和珍手上其实根本没有多少现金,他俩完全不晓得如何管理这笔天降的财富。最后他们选择将数千万美元的财产分给子女,让他们能「好好在家享福」,并让孙子女不用和「过去的自己一样为钱所苦」。三姐弟中其中一人进入父亲的公司学习经商,最后接管整间企业。

二十年后,珍撒手人寰,并在遗嘱中给两名不在公司上班的女儿留下每人一亿美元的现金与资产,接管佛雷德公司的艾伦继承的现金不到另外两人的一半,但却获得了企业五○% 的股权。继承大笔现金与资产的两名女儿相当开心,而且对父亲事业丝毫不感兴趣,三人都认为母亲的资产分配既公平又合理。到了佛雷迪准备退休时,长期经营公司的艾伦也顺理成章的继承父亲的事业。

又过了十年,当年拿到大笔现金的两姐妹不仅早已将遗产挥霍得差不多了,还饱受负面的人际关系与药物滥用折磨。就在两人的存款愈来愈少时,她们看到父亲的事业蒸蒸日上, 纷纷觉得母亲的遗产分配亏待自己。于是她俩一纸将弟弟告上法院,原本的手足之情也被愤恨所取代。艾伦既受伤又愤怒,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为公司付出的所有心血理应归给另外两位「挥金如土」的姐姐「所有」。两个姐姐还趁机拉拢痴呆的老父亲,联合起来对付在公司运筹帷幄的弟弟。

最后,为了保留家庭残存的最后一丝亲情,并在佛雷迪还在世时与两名姐姐重归于好,艾伦同意将公司出售且均摊所得,但众人随后又因公司的估值与售价吵得不可开交。

几年后,佛雷德去世,他手上握有的五○%股权也平均分给三名子女。虽然三姐弟现在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的官司依旧打得如火如荼。艾伦依旧把持着股权,也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时至今日,他们在法庭上已经缠斗超过十五年,彼此也互不往来。他们已经彼此作对的时间太长,对彼此的恨意也太深,很有可能三人早就忘记自己到底在争什么。

他们本应用无尽的财富颐养天年,最后却将时间浪费在争夺几百万美元上。佛雷德与珍的子女也有自己的孩子,他们各个含着金汤匙出生。他们每家人都有数架私人喷射机,无论孩子想要什么,他们都能满足,甚至还为子女举办规格堪比王室的婚礼。

佛雷德与珍的子女总是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他们什么都不缺,无论是纽约市连排住宅、好莱坞公寓套房、跑车或花不完的零用钱,他们应有尽有。但佛雷德与珍的孙子女几乎无一例外,全都受糟糕的人际关系与药物滥用困扰。他们很快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你认为他们人生故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以上这类故事在富贵人家并不罕见,你觉得生在中产之家的艾伦更快乐一些,还是有钱的艾伦更幸福?你觉得有钱真的能改善生活,让家人过得更幸福吗?相关研究全都给出否定的答案,并不断指出:在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之中,金钱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理财知识教育的两难

人在年轻时总是会认为父母永远知道正确答案,这可能是因为自我们能独立思考那一刻起(大约四、五岁时),就会开始丢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父母也总是会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回答,让话题就此打住。然而,当孩子提出的问题与钱有关,父母的答案就会被写成一套草稿,即便是在厨房或餐桌上一句无心的话语,也有可能影响孩子好长一段时间。

举例来说,当孩子提出想要什么东西,换来的回答却总是:「不可以,我们买不起。」 你觉得他们的小脑袋会如何解读这句话?他们可能会认为「家里没钱」,或是「家里钱不够」,这类金钱脚本将导致孩子长大后成为工作狂,以确保家中永远都有充足的钱。按照这种脚本生活的人内心会有一种匮乏感,而且会藉由过度消费摆脱这种感受。也或许孩子心中会产生习得式无助感,认为既然钱永远不够用,存钱与努力便毫无意义。

这些看似天真的答案与单纯的逻辑,会成为孩子未来财务决策的基础,由于许多家庭谈到钱时总是轻轻带过,这些误解与错误解读通常会在孩子内心悄然生根,想在这种基础上为家族打造健全的财务决策可能没什么效果。同理,我们父母的金钱观与财务行为也是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每一部家族金钱脚本都会受到该世代家庭成员的金钱阅历影响,这些转折点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有可能改变家族金钱脚本的走向。

二○○八年的次贷危机是一个财务转折点,当时有许多家庭过着入不敷出的苦日子,亦有不少人对银行、股市与房产所有权的看法改变,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会接触到这些新观点。研究指出,相较于之前的世代,千禧世代的人买房欲望较低,也不太信任股市。此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学贷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买房不一定能累积财富。然而,千禧世代前的两个世代皆认为房产所有权能带来资产,这种资产正是创造财富的关键。

在撰写本书期间,美国房产所有权比例已接近历史新高,大多数市场的地产价值也已回到、甚至突破二○○八年前的水准。此外,三大股市指数的表现也已超越二○○八年前的状态,正朝历史新高迈进。

你一定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的父母对金钱管理与金钱关系的观念,不一定永远都是对的。或许有些人已经因为年纪渐长领悟到这个道理,但请不要苛责父母,他们的处世之道也来自于自己过去学到的教训。你能看出自己哪些金钱观与财务行为是源自父母吗?

不少父母会因为是否要让子女接触现实而陷入两难,我们一方面希望他们知道父母赚钱有多辛苦,并认识到金钱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他们烦恼钱的事情。然而,学习、建立与金钱相关的正确知识和概念是人生的要务。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高度物质化的世界,并藉由消费融入社会,而且每天都要接受社群媒体的轰炸。电视上播放着宣传负债的广告,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钱有关,财富、名气、成功与名人,俨然已成为人类文化的焦点,占据孩子所有的视野。

在社会与同侪的双重施压下,想将正确的金钱观与储蓄概念传授给子女简直难如登天,更惨的是很多父母自己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父母给你的建言或许有问题,也有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但「无视这些财务和金钱关系建议」与「爱父母」这两件事是可以并存的。有时候,你要做的事就是告诉自己向前走,以及修正错误的观念。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钱思维。别忘了,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懂得所有与钱相关的知识,还知道如何正确理财。我们可以透过学习建立健康的金钱思维,若你从父母身上继承到的金钱思维需要修正,为了你的子女着想,请尽早动工。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进化致富本能的「金钱猛犸象」:7步骤逆转价值思维,远离「自毁式用钱行为」,世代财富不泡沫化的金钱脚本》,乐金文化出版

作者:布拉德.克隆茨(Brad Klontz)、爱德华.霍维茨(Edward Horwitz)、泰德.克隆茨(Ted Klontz)
译者:朱家鸿

  • momo网路书店
  • Readmoo读墨电子书
  • Pubu电子书城结帐时输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优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实体、成人及指定优惠商品,不得与其他优惠并用)
  •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将由此获得分润收益。

金融心理学家结合演化论、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让你彻底解脱「财务焦虑」

谈到「钱」,人类大脑其实还处于石器时代。研究证明,人类天生不具有适当处理金钱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储蓄或不超支如此困难,财务自由如此难以实现。

尽管不断有财务专家提供大量资讯和警告,但很多人的财务状况非常糟糕。我们的本能并未比40万年前猎捕猛犸象的祖先进化多少;甚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五花八门的金融商品问世,现代人的理财能力不进反退。看到以下调查,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 每四人当中,有三人视金钱为压力来源;
  • 45%的人完全没有存款;
  • 近四成的人拿不出12,000元现金,或是拥有等值存款、信用卡额度来应付紧急事件。

甚至,你可能也是羞于启齿的其中一员:

  • 一谈到个人的财务状况,你就头大吗?
  • 你被警告过花费(或储蓄)过多吗?
  • 与子女、父母或配偶沟通金钱问题时,是否遭遇重重阻碍?
  • 有没有人提醒过你,家中堆了太多杂物?
  • 你是那种只要逛网路商店,就一定会买东西的人吗?

再这样下去,就会和曾经称霸一方却不幸绝种的猛犸象一样,明明生活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却忽视存亡的关键!

三位财务心理学疗法专家透过本书要告诉你,以上所有财务行为、决策与金钱的问题,其实并不完全错在你身上,而是与潜意识中的「金钱脚本」有关。

▍改写「金钱脚本」,

走向富有或灭绝的关键!

金钱脚本驱动我们的财务行为。人之所以会发展出金钱脚本,是为了让自己理解金钱与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我们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金钱脚本,它一部分源于家族历史,另一部分则来自个人生活经历。有些人会认为钱永远都不够用,所以不想努力了;反之,也有人因为太过担心自己「永远赚不到足够的钱」,即便已经赚了好几百万,也无法放心享受财富。

坚持不正确的金钱脚本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自毁式的财务行为。有专家甚至指出,你的收入高低,有九成是取决于你的金钱脚本!

你属于以下哪一种金钱脚本?

  • 金钱回避:认为钱是不好的东西,或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钱。例如:忽视银行对帐单、超额消费、在财务方面纵容他人、财务依赖、无法控制预算。
  • 金钱崇拜:深信只要拥有更多钱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问题在于钱永远都不够花。例如:背负卡债、冲动消费、打肿脸充胖子。
  • 金钱地位:认为个人净值等于个人价值,装出一副自己是有钱人的样子。例如:超额消费、成为赌徒、隐瞒日常开支。
  • 金钱警觉:警觉心很高,小心翼翼,相当在意自身财务状况。例如:自己工作赚钱、努力存钱、不太使用信用卡购物。

想在个人财务领域有所斩获,就必须先认清自己的金钱脚本,甚至在必要时修改脚本。

▍七步化身为「金钱猛犸象」

迈向个人财务目标

每个人与金钱的连结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会影响我们存钱、花钱与投资的方式,甚至会影响世界观。为了让你成为拥有雄厚实力、财务健全的「金钱猛犸象」,本书不但展示如何克服根深蒂固的演化和心理障碍,并且使用经过验证的技巧,提出七条财务生存守则:

  • 第一步:锁定三项财务目标;
  • 第二步:测试你对目标的热忱;
  • 第三步:为目标命名;
  • 第四步:订下实现目标的期限;
  • 第五步:找出财务目标近身照;
  • 第六步:开立子帐户;
  • 第七步:将成功自动化。

没人能保证将来不会再爆发财务危机,事实正好相反──危机势必再度爆发。利用本书改变自身观念或行为,从自己与前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进而成功做出理性决策,才是免于财务灭绝的解决之道。

Photo Credit: 乐金文化出版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冯冠维
核稿编辑:翁世航

1720146693
#TNL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4-07-04 12:00:4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新闻​

编辑精选​